Taiwan Lit

Reports

扎根臺灣,擴及世界——全球臺灣文學課程分析與展望

Taiwan Lit 4.2 (Fall 2023)
DOI: 10.61774/XARK5242

摘要1本研究之北美大學臺灣研究相關課程內容,係由北美臺灣研究學會(NATSA)臺灣課程計畫 (Taiwan Syllabus Project)提供相關資料與研究數據,特別是 2019-2021 會長謝大洋(Diane Hsieh)的協助,在此致謝。

本文將檢視臺灣與歐美大學的臺灣文學課程,藉由教學大綱與教材的分析,探究國內外臺灣文學的教學現況與發展趨勢。將近六年(103-108 學年度) 臺灣文學系所的大學部及研究所課程,佐以北美臺灣研究學會(NATSA)建立 的臺灣課程大綱資料庫(Taiwan Syllabus Project)以及歐洲地區的臺灣文學課 程,進行三個地區的臺灣文學課程分析與比較研究,試圖指出各個區域的臺灣 文學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與特色,並探討各自所面對的結構性問題。透過量化 與質性分析,本文將統整與歸納三個地區的臺灣文學課程與教學特色,提供不同地區教學者課程設計之參照,共思臺灣文學教學的未來發展方向與策略,此研究將有助於國內外臺灣文學教學者與研究者之交流與對話,並建立全球的臺 灣文學教學網絡。

關鍵詞:臺灣文學、教學、臺灣、北美、歐洲


一、 前言

1947 年至 1949 年間,臺灣文壇正經歷第二次鄉土文學論戰,針對臺灣文學自主性及主體性進行辯證,彭瑞金認為,在此次的論戰中「臺灣人的文學是臺灣文學」這樣的主體性已經形成概念。1彭瑞金,〈從「鄉土文學」到「臺灣文學」〉,《2002 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 建設委員會,2003),頁 58。然而,隨著國民政府來臺後,中國文學逐漸在臺灣文壇取得主導地位,教育政策方面也以「中國化」為方針。一九五O年代開始,大專院校中廣設中文系,作為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後傳承「中國意識」的主要場域,強化臺灣人將「中國」視為正統的文化想像,1邱貴芬,〈新世紀臺灣文學系所面臨的挑戰〉,《臺灣文學研究》第 2 期(2012.06.01),頁 19-20。臺灣文學在 此時面臨打壓甚至存亡的困難,因此「鄉土文學」這個概念,成為臺灣文人為了「臺灣文學主體性」的延續所做的暫時性策略。1彭瑞金,〈從「鄉土文學」到「臺灣文學」〉,《2002 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 建設委員會,2003),頁 58。臺灣文學於戰後經歷很長一 段時間,僅能作為中國文學底下的支脈,包裹成鄉土文學的領域,在中國化教育的夾縫中求生。

直至一九九O年代,隨著臺灣民主化的進程與本土化政策的推行,臺灣主體性、文化延續和保存的相關議題,逐漸可以進入國家體系中進行討論。關於臺灣文學作為一個學科,正式於學院中開辦教育,可從 1994 年 1 月,臺中市 YMCA 籌設臺灣文化學院的「臺灣語文學系」說起,雖然這個學院僅是一個民間學院,但對於臺灣文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跨出很大一步,而此時於私立或國立的大專院校中,尚未有任何一個臺灣文學相關科系。1鄭邦鎮,〈回首臺灣文學系的來時路〉,《2002 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2003),頁 66。1994 年 6 月,在臺北召開的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中,鄭邦鎮於會議的動議中提出「設立臺灣文學系」的議題,此提案也代表著臺灣學術界與社會對當前教育改革的期待,然而此舉卻引發反對立場人士指稱,這無疑是讓政治凌駕於教育之上,1同註 5,頁 63-64。但鄭邦鎮也以「在臺灣,要求成立『臺文系』是學術的;只有堅持反對和阻撓,才是政治的。」1同註 5,頁 64。作為回應,持續公開呼籲設立臺灣文學系所。在鄭邦鎮於跨院會舉辦的全國教育會議中提出設立臺灣文學系的議題之後,相關強化臺灣主體性的訴求,從教育部延伸至立法院。

1995 年 1 月,立法院針對「臺灣文學在中、小學國語文教科書中之主體性」之議題,邀請學者專家發表意見,並請時任教育部常務次長的李建興列席備詢。教育委員會召集委員陳光復提及,當時臺灣高中教科書中的臺灣本土作 家僅有撰寫〈臺灣通史序〉的連橫一人,在國民政府於臺灣實行教育的四十多 年來,臺灣作家成果豐碩,卻未有臺灣作家的文章被選入教科書中,指出國民黨教育政策的缺失,以及其排斥臺灣本土文學的作法,除了檢討過去的教育政策之外,也應讓臺灣文學有效地進入教育體系之中。1立法院,〈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第 84 卷第 5 期,1995.1.4,頁 389。當時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薛順雄即對此發表專業看法,他認為若是要讓臺灣文學進入高中以下學校的教科書中,首先需要在大專院校中廣設臺灣文學相關課程,並讓開設課程的研究團體組成教材選定相關委員會,由於此委員會不隸屬教育部,方能以較為公正的方式評選適合的教材進入學校。1同註 8,頁 389-390。 陳光復的提問,即說明在國民政府來臺 初期的「中國化」教育政策底下,臺灣文學並未如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一般, 獨立成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學科,而是位處中國文學底下的分支進行討論,1邱貴芬,〈新世紀臺灣文學系所面臨的挑戰〉,《臺灣文學研究》第 2 期(2012.06.01), 頁 19-20。而薛順雄的建議,除了讓臺灣文學教育有機會向下札根,於大學院開設臺灣文學課程,同時也能培育臺灣文學教學的相關師資,此番發言讓臺灣文學 作為一個獨立學科進入大專院校的討論越發熱烈。

在之後的院會中,多位立法委員針對「各大專院校幾乎皆設有中文系,卻沒有任何一所臺灣文學系」進行質詢,強調臺灣文學作為文化底蘊,有資格也 應該成為獨立學門,促進臺灣文化延續及發展。1陳銘凱,〈文學教育的臺灣本土化:析論當前高中國文教材中臺文作品的編選及臺灣文學師 資之培育〉(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頁 101-104。1995 年 5 月 23 日,臺灣筆會 等十八個學術團體發表〈大學文學院不能沒有臺灣文學系〉聯合聲明,強調過去教育政策側重「中國文學」及「外國文學」,生根自臺灣這塊土地的文學反而成為不入流及被貶低的對象,因此有設立臺灣文學系的必要。1同註 11,頁 105。立法委員彭百顯更在同年五月底舉辦「大學文學院應設立臺灣文學系」公聽會,並獲得眾多臺灣作家和學者的響應及聲援,使得議題持續在公共領域、媒體版面上發酵,政府也才在輿論的壓力下,改變教育政策,通過真理大學(當時為淡水商 工管理學院)臺灣文學系的設立申請,於 1997 年正式招生,成為全臺灣大專院校中第一所臺灣文學系,1林淇瀁,〈從生根之地再出發——我與真理臺文系的不解之緣〉。(來源: <a href="https://reurl.cc/j5k4xm,檢索日期:2020.09.05)。藉由紮實與系統化的課程,替學生打下臺灣文學相關基礎。1998">https://reurl.cc/j5k4xm,檢索日期:2... 年成功大學也開始籌劃臺灣文學研究所的開辦事務,於 2000 年 通過教育部的申請核准,成立國立大學第一個臺灣文學研究所,可視為臺灣文學學術研究開展的里程碑,並於 2002 年開辦大學部、博士班的招生,因此成為從大學部至博士班兼具提供完整課程架構與學術訓練的臺灣文學系。1王萬睿,〈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的設立〉,《2002 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 建設委員會,2003),頁 79。此外, 一九九O年代以來,臺灣文學的發展與相關系所的成立亦帶動其他領域以臺灣 作為主軸的學科建置,例如臺灣史研究所與臺灣研究所的設置,12004 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陸續成立。逐步發展跨領域的「臺灣研究」(Taiwan Studies),相關學者認為此學科的建立將「促進臺灣本土文化諸學科研究具有臺灣主體性」,且「強化臺灣人的國民意識及對 本土文化的認識、認同、想愛」,最終「促使國際人士與學術界對臺灣的重 視」,1莊萬壽,〈臺灣學緒論〉,葉海煙編《臺灣學入門》(臺北:五南文化,2011),頁 24。從臺灣文學出發,拓及其他領域的「臺灣學」發展,「臺灣學」作為 跨領域的學科,繼而由臺灣走向世界,建構以臺灣主體性為主軸的學術研究與 教學實踐。

臺灣文學相關系所自 1994 年的民間學院開辦,至 1997 年真理大學的招 生,再到 2000 年成功大學研究所的成立、2002 年成為一個完整體系的臺灣文 學系所,期間經歷將近八年的努力,直到二十多年後的今日,臺灣文學相關系 所持續發展,並建立各自的系所特色。目前相關系所的設立以碩士班為主,本 論文集中討論的碩士班便有十二所,設有大學部的學校共有六所,分別是: (1)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2)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3)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4)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5)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 系;(6)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開設博士班的學校則有五所,分別是: (1)成功大學;(2)清華大學;(3)臺灣師範大學;(4)臺灣大學;(5) 政治大學。大學部設立的主要目的為培育學生基礎的臺灣文學相關知識,藉由 紮實的課程及四年的能力養成,作為進入臺灣文學相關領域職場的優勢,以及 進入研究所之前的概念深化;而博士班的開設,則主要在培養學術領域的專精人才,使臺灣文學在研究、推廣、詮釋上有更專業且多元的發展。目前國內大學中,從大學部至博士班都有開設的學校為成功大學及臺灣師範大學,這兩所 學校分別在臺灣文學、語言和文化的教學及研究上具有系統性及較為連貫且完整的規劃。

就臺灣文學的體制化發展而言,不同階段有其各自的目標與重點,以順時進程而言,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臺灣文學的學科化,作為一個新興學科的建置初期,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資源在教學和研究兩方面,舉凡文獻史料的整理、詮釋與編撰、文學作品的分析與脈絡化乃至理論與研究方法的開發,且從梳理文學史的發展和各時期的特色,如原住民文學、古典文學、日治時期文學、戰後初期及現當代文學等,奠定臺灣文學的學科基礎。第二階段為跨領域與跨國界,立基於第一階段的成果之上,將臺灣文學研究的邊界擴大,涵蓋不同形式和媒介創作而成的文學與文化文本,同時導入其他領域如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性別研究、傳播學或語言學等研究方法,展開跨領域的資源整合和知識對話,又或將臺灣文學放置於不同的區域網絡,形成臺灣文學與東亞、東南亞乃至世界文學的比較研究視野。此外,立基臺灣本土之上,國際化亦是此階段的發展重點,許多臺灣文學系所紛紛與國外學術機構進行國際交流與跨國合作,舉辦國際研討會,並赴海外進行移地研究與學習等,建立跨國的研究與教學網絡。第三階段為向下扎根與本土文化傳承復興,隨著課程大綱的改革、本土語言課程的開設、文言文與白話文之爭,再到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制定等政策,帶動另一波對於本土文學和語言教育的重新思考與實踐。從國小開始,延伸至國高中的本土語言課程將有大量的師資需求,臺灣文學系所開設的語言和文化相關課程所培育出的學生,將成為本土語言教育的實踐者。大學端和中小學端教師的合作,亦可因應課程改革的需求,進行課程開發和教材深化,達成各級教學單位資源整合的目標。

基於臺灣文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二十多年來的發展,本文將對照臺灣與歐美大學既有的臺灣文學課程,藉由教學大綱與教材的分析,探究國內外臺灣文 學的教學現況、發展趨勢與未來展望。資料來源分別為近六年(103-108 學年 度)國內臺灣文學系所開設的研究所課程、北美臺灣研究學會(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後將簡稱 NATSA)的臺灣課程大綱資料庫及歐洲地區臺灣文學課程,透過量化與質性分析,進行三個地區的臺灣文學課程的比較研究,試圖指出各地區的臺灣文學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與特色,並探討不同地區所延伸出的結構性問題。本文將統整與歸納三個地區的臺灣文學課程與教學特色,提供不同地區教學者作為課程設計的參考,共同思考臺灣文學教學的未來發展和因應對策,期待透過不同地區及跨國臺灣文學教學者間的交流與對話,更有助於建立全球的臺灣文學教學網絡。

二、 臺灣文學系所課程分析

自 1997 年真理大學創設臺灣第一個臺灣文學系之後,不到十年內至少有十二所大專院校陸續成立臺灣文學相關系所,並以碩士班為主,而這些系所在課程的安排上也試圖與過去傳統的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做出區隔。就系所特性而言,大致可分為三類:(1)文學為主,如:真理大學(1997 年設立)、成功大學(2000 年設立碩士班、2002 年設立大學部)、清華大學(2002 年設立)、靜宜大學(2003 年設立大學部、2006 年設立碩士班)、中正大學 (2003 年設立)、臺灣大學(2004 年設立)、政治大學(2005 年設立)、彰 化師範大學(2005 年設立)。(2)語文為主,如:臺灣師範大學(2003 年設 立碩士班、2011 年設立大學部)、聯合大學(2004 年設立大學部、2014 年設 立碩士班)、臺中教育大學(2004 年設立大學部、2018 年設立碩士班)。 (3)文化為主,如:臺北教育大學(2002 年設立)、中興大學(2004 年設 立)。1陳萬益,〈臺灣文學的體制化、學科化與正常化:二十年來的課題與省思〉,《臺灣文學研 究》第 2 期(2012.06.01),頁 12。本節將以臺灣近六年(103-108 學年度)臺灣文學相關系所開設的課程 為基礎,透過量化與質性分析,將研究所和大學部課程分開討論,試圖指出目 前臺灣在臺灣文學相關課程的特色及可再延伸發展之處。此處所使用的資料來源,皆來自各大專院校公開的課程查詢系統,經過分析課綱內容後加以歸納。

(一)師資來源

目前國內的臺灣文學相關系所師資來源,可分為三個不同的世代,彼此相互依循,逐步推進,形成現有的臺灣文學教學特色。創始世代的前輩學者,多於戰後出生及成長於臺灣,並在求學階段接受中文系的訓練,如陳萬益1臺灣文學研究人力著論目錄資料庫(陳萬益)(來源: http://www3.nmtl.gov.tw/researcher/researcher_detail.php?rid=098,檢索日期:2020.09.02)。、呂興昌1臺灣文學研究人力著論目錄資料庫(呂興昌)(來源: http://www3.nmtl.gov.tw/researcher/researcher_detail.php?id=8,檢索日期:2020.09.02)。等,畢業後仍在中文體系從事教學與學術研究,早期研究多著重於中國古典文學領域,但在八O年代後期紛紛轉向臺灣文學及語言相關研究。呂興昌在網路世代來臨時,創建「臺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路資料庫,將當時的臺灣文學研究進行統整,除有利於資訊的傳播外,也促使更多研究者投入臺灣文學研究的領域,開設的課程以臺灣語言、各時期臺灣文學作品分析為主;陳萬益 則先是投入日治時期的文學研究領域,在日治時期的文獻整理、搜集及保存上功不可沒,並以過往的研究成果替日治時期作家們(如:張文環、呂赫若、龍 瑛宗等)出版日記或相關作品全集,奠定後繼研究者們持續研究的基礎。1曾巧雲,〈焦點人物:見證臺灣文學建制化的第 1 代臺灣文學學者——陳萬益〉,《2008 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頁 147。於研究之外,陳萬益也在 2000 年成功大學初設臺灣文學研究所之際,受成大禮聘,由清大中文所借調至成大臺文所,同時作為成大臺文所的創所所長,為該系所草創初期穩定發展的核心人物,1成大臺文系,〈永續臺灣放眼世界 成大臺文系 20 週年慶賀〉,成功大學新聞中心。(來 源:http://news.secr.ncku.edu.tw/p/404-1037-215293.php,檢索日期:2021.05.22)。更於 2002 年借調期滿後,回到清華大學,接任清大臺文所的第二、三屆所長,可謂在臺灣文學剛開始進入大專院校體制內的開路先鋒。1清華大學臺文所,社群成員。(來源:http://www.tl.nthu.edu.tw/p/412-1399- 13888.php?Lang=zh-tw,檢索日期:2021.05.22)。其後,陳萬益不只參與高中國文課本的編撰,更以召集人的身份參與於 2006 年(民國 95 年)通過之《普通高級中學暫行綱要》(95 暫綱)的修訂,1教育部中教司,《普通高級中學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2005.06.01),頁 607。以及後續在 2009 年(民國 98 年)發布之《普通高級中學課 程綱要》(98 課綱)中擔任中小學一貫課程發展委員會之委員,1教育部中教司,《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2009.08),頁 471。使得臺灣文學教學的推廣得以擴及國民義務教育,從小開始養成閱讀臺灣文學的習慣與能力。此世代的前輩學者在臺文系所逐漸從中文系所中獨立出來的草創時期可謂勞苦功高。

在創立臺文系所之初,中生代學者紛紛由中文系和外文系加入此一新興學 門,由於傳統中文系的研究是將臺灣文學放置於中國文學的支脈中來討論,因 此這一輩的學者具有反轉此一「傳統」的意識,試圖將臺灣文學獨立成為一個 學科,首重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開設課程同樣聚焦文學作品,同時以更具 脈絡化的分析,找出臺灣文學在臺灣不同時期歷史段位上的特色,是以建構臺 灣文學的主體性;而外文系學者開設的課程則大多以西方理論作為主要的研究 方法,兩種不同學術體系養成的學者,各自帶著原先領域中發現的問題及優 勢,相輔相成,為臺灣文學研究領域奠定基礎。新生代則多是 2002 年以後由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培養出來的學者,或留學歐美取得博士學位者,這批學者從碩士班起即接受系統化的臺灣文學訓練並具有臺灣意識,冀望藉由臺灣文學的研究建構臺灣認同,進入教學現場後,在課程開設上開放多元,並增加更多跨領域、文化研究與實務操作等相關課程。

(二)課程類型與設計重點

1. 研究所課程

依課程分析之後所得到的結果,在課程類型的歸納上,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來討論,其一是單就文學領域中,不同「時期」的文學進行統整,並包含各種臺灣語言和族群的選文,如:原住民文學、臺語文學、客語文學、華語文學等;其次,則依據各校系的課程特色,分成文學、跨媒介、理論、應用、語言、歷史及其他等七個領域進行統整。

首先,在文學領域的課程中,依據教師所選之文本的創作年份,大致可分成四個時期,總計 160 門課程,分別是臺灣進入日治時期之前的古典文學 (1664-1895)、日治時期文學(1895-1945)、戰後文學(1945-)及選文橫跨 各個時期的跨時期文學。針對各個學校文學領域課程所做的統計(見表 1), 可見各個學校在文學領域的課程規劃上,多半集中於戰後文學(65 門課程), 其次為跨時期文學(50 門課程)、日治時期文學(31 門課程)和古典文學(14 門課程)。其中戰後文學開課數又以成功大學、臺灣大學與政治大學更為明 顯,戰後時期的文學幾乎佔該校文學領域課程的一半以上,而各個學校的古典 文學課程皆明顯低於其他時期,有待增加;另外數據亦顯示出文學領域課程普 遍偏低的學校,如靜宜大學、中正大學與聯合大學,其中雖然聯合大學在系所 定位上偏向臺灣語文與傳播學,但文學課程比例仍低於同樣偏向臺灣語文教育 的臺灣師範大學一半以上;而臺中教育大學則是在 107 學年度才首次招收碩士 班,因此在數據的統計上無法直接與其他學校做比較。另外,雖然在數據中並未特別呈現,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學領域的課程中,每個系所也會依據系所 特色而開設特定語言的文學課程,例如臺灣師範大學、聯合大學、臺中教育大 學、成功大學等以臺灣語文為主的系所,便會常態性開設臺語文學、客語文學 等相關課程,而即使非臺灣語文為主的系所,在臺語、客語的文學課程開設上 仍屬頻繁;但同樣為臺灣傳統語言之一的原住民語,在課程設立上,除了少數 幾間學校有符合資格的師資能夠常態性開課之外,如:政治大學臺文所孫大川 開設的「臺灣原住民圖像與文學專題」,內容為分時期並有脈絡性地介紹原住 民文學的發展;清華大學臺文所陳芷凡將原住民文學收束在多元族群文學的討 論範疇,透過開設「族裔比較文學專題」,同步梳理族群文學、文化的發展脈 絡,並討論不同族群相遇時,所經歷的衝突及其後的文化生產成果;在清華大 學於 2016 年核訂之「世界南島暨原民學分學程」中,清華大學透過不同學院、 系所間的資源整合,開設一系列原住民之語言、文化、歷史、文學等相關課程,1國立清華大學,課務組。(來源:http://curricul.site.nthu.edu.tw/p/406-1208-138307,r1211.php?Lang=zh-tw,檢索日期:2021.05.22)。其中,由臺文所柳書琴所開設的「臺灣原住民文學與當代議題」,試圖 從文學的角度切入,梳理跨國境的族群關係,同時回應南島語體系的文化及當 代議題;其餘的臺文系所多為幾年才有一次的非常態性課程,或者邀請原住民 文學創作者以駐校作家身分進行課程開授。

表 1:研究所文學領域課程統計(依時期分)

其次,依據各校系的課程內容,分成文學、跨媒介、理論、應用、語言、 歷史及其他等七個領域進行統整。依據課程內容,區分七個領域(見表 2), 其中以文學領域為最(160 門課程),依序接著是理論(140 門課程)、應用 (75 門課程)、跨媒介(68 門課程)、語言(34 門課程)、歷史(16 門課 程)及其他(15 門課程)。從上述數據,可知文學領域課程在臺灣文學相關系 所中仍是佔有最高比例的類型,顯示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與分析為臺灣文學 相關科系中最為看重的環節,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理論課程的開課數量緊追在 文學課程之後,甚至相較佔比第三的跨媒介及應用領域課程還要高出一倍以 上。在理論課程的開設上,又以臺灣師範大學開設的數量為最多,並且高過該 校文學領域的課程,與各校系所課程統整之數據所呈現出以文學領域課程為最 的現象不同,但臺師大所開設的理論課程除了文學相關理論之外,也包含該系 所著重的語言學相關理論課程;成功大學與臺灣大學所開設的理論課程數量則 緊追在後,不過其數量皆低於文學領域課程,與母群體所顯現出來的樣貌較為 符合;另外,在「其他」這個領域當中,大部分是與傳統中國文學系重疊性較 高的課程,尤其是彰化師範大學,在文學、理論兩大領域外,佔比第三的就是 其他領域中的中國文學相關課程。

表 2:研究所課程內容統計(依領域分)

從以上兩個表格當中,得以察覺目前臺灣大專院校中課程的類型及開設的 課程數量分佈。在課程設計上,大部分集中在文學為主的課程,理論課程則作 為輔助位居課程設計的第二大項,對照西方理論思潮在臺灣文化場域的引入與 實踐,劉亮雅曾指出:「在戒嚴時期,引進西方思潮具有鬆動威權政治之效, 而八O年代中以來大量西方思潮的引介,在當時國內外局勢的變化下,則伴隨 著知識分子希圖終結戒嚴體制、企望臺灣成為多元民主社會、重新釐清臺灣的 國家身分之隱然願景。」1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解嚴以來的臺灣小說〉,《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 小說專論》(臺北:麥田,2006 年 6 月),頁 34。,此現象亦擴及教學現場,在臺灣文學系所體制化的過程中,第一代臺灣文學研究者中,有一定比例來自外國文學或比較文學系 所有關,因學術養成之故,他們大量閱讀西方理論,並將理論應用於臺灣文學 研究上,一方面試圖釐清並建構臺灣文學研究的主體性,另一方面亦藉此路徑與西方學界對話與接軌。課程類型排名第三的則是應用與跨媒介領域的課程, 與近來新興的跨媒介研究趨勢、臺灣文學的推廣與轉譯以及與產業接軌的目標,呈現顯著的相關性。在文學相關的課程當中,很明顯是以戰後文學為主, 古典文學及臺灣傳統語言文學的部分略顯不足,有待增加。除卻文學、理論、 跨媒介與應用領域的課程搭配和設計之外,以文學為出發,搭配文化研究及相 關方法論的課程設計,也是臺灣文學相關科系課程設計的另一重點,例如臺灣電影、紀錄片研究或數位人文等相關課程,即為結合影像和數位科技的跨媒介研究,甫於 2020 年成立的中興大學臺灣人文創新學位學程即是立基於該研究所的跨國文化與跨媒介研究特色,向下延伸結合寫作、影像與數位為課程導向的 大學部課程設立。

2. 大學部課程

目前共有六所大學設有臺灣文學系大學部,包括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及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同樣依循研究所課程的分析方式,先以文學課程所涵蓋的時期分類,再依課程內容進行分類和統計。

首先,以文學課程所教授的教材內容依時間分期,涵括古典、日治、戰後 和跨時期四個時間向度,六個大學部系所總計開設 124 門課程,統計結果如表 3 所示。以跨時期的課程開設數量最多(66 門),其次為戰後文學(36 門)、 古典文學(13 門)和日治時期文學(9 門)。大學部課程多以跨時期的方式講授,原因在於多半大學部課程設計以主題式搭配通論式進行,例如旅行文學、 女性文學、原住民文學、客家文學、現代詩選/散文選/小說選、民間文學 等,聚焦單一主題,選讀不同時期的材料,可以幫助大學生理解此主題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與時代特色。整體而言,文學課程大學部的開課趨勢,與研究所相似,多以戰後和跨時期為主,古典和日治時期的比例偏低。

表 3:大學部文學領域課程統計(依時期分)

接著,依據各大學部課程的內容和領域來區分,包括文學、跨媒介、理論、應 用、語言、歷史和其他,統計結果如表 4 所示。就開課數而言,以應用課程為 最(194 門)、其次為文學(124 門)、語言(82 門)、理論(81 門)、跨媒 介(47 門)、歷史(31 門)及其他(7 門)。不同於研究所以文學和理論課程 為多,大學部以應用和文學課程為主,此差異導因於大學部與研究所教學目標 的差異,研究所課程著重訓練學生進階的學術研究能力,包括深化文本閱讀、 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使用,進而撰寫學術論文;大學部則在於增加學生專業知 識,並培養實務和應用的能力,以利未來與就業市場接軌。應用課程舉凡編 輯、採訪、企劃、田野調查、文􏰁和影像創作、產業實習、文化資產導覽等, 這六所大學都在此項課程上大有著力,並且和業界合作,安排企業參訪,媒合 學生實習,又或和在地社區合作,進行地方創生與在地文化推廣行銷,實踐大 學的社會責任。其中,以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所開設的應用課程為最(58 門),該系以「跨域學習 X 議題導向 X 創意發想 X 設計思考」為發展目標1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系所發展特色與規劃。(來源:https://putaiwan.pu.edu.tw/p/412-1021- 974.php,檢索日期:2021.04.09)。,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操作的能力,進行創意轉譯與多元敘事,也致力於 在地文史的行銷,頗具特色。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語言課程為大學部課程的第 三大領域,尤其是以語言作為系所發展特色的成功大學、臺中教育大學、臺灣 師範大學與聯合大學,都設有常態性的臺語和客語課程,包括讀寫及會話,其 餘還有語言學概論和日語,原住民語則佔少數,此現象和國家語言政策和教育 的發展息息相關。整體而言,大學部課程的規劃都以就業導向為目標,學生如 何將課堂所學轉化成能夠實際應用於職場的能力是課程設計的重點。

表 4:大學部課程內容統計(依領域分)

(三)特色課程:應用與跨媒介課程

在課程大綱的分析中可以發現,應用與跨媒介的課程比例逐年增加,所涉及的題材也愈來愈多元,顯示臺灣文學相關課程已不僅止於文學研究的範疇,而是在文學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其他領域使其更具延展性。以下分別列舉不同學校開設的應用及跨媒介課程來說明。

首先,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柳書琴開設的「作家行旅與空間踏查」課 程,為結合實務與應用性質的設計,先透過教師講述及史料的參閱等方式,建 立學生自清代至日治時期的歷史知識及空間感的想像,而後透過閱讀並討論臺 灣文學中書寫北臺灣的各式小說,作為實際前往臺北、新竹踏查之基礎,並期 望學生於課程結束後能提出撰述臺灣作家島都行旅的書籍一部。透過這樣的課 程設計,結合歷史、文學及實務應用,有助於培養臺灣文學研究人才之外,也能將專業知識應用於文創領域,作為學生從學院進入社會、職場的銜接。另 外,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張俐璇開設的「臺灣文學的研究與轉譯」課程, 同樣是試圖使臺灣文學研究走出學院,應用於文化創意領域,使其更貼近社會的嘗試。此課程利用博物館、文學館等館舍既有的典藏與研究資源,結合數位媒介,進行轉譯敘事,其中轉譯敘事的成果,是將史料進行故事性描述,使臺灣文學成為數位遊戲設計的腳本,如 107 學年度第二學期的期末成果;又或是 作為桌遊設計的劇情主軸,將研究過程轉譯後,製作成以白色恐怖時期的臺灣 文學為主題的桌遊,而後由臺灣文學館出版「文壇封鎖中」,並進行校園推廣,如 108 年第一學期的期末成果。這樣的課程設計將相對學術的臺灣文學研究加以轉譯,讓臺灣文學的內涵轉化並得以融入大眾所熟悉的媒介當中,在桌遊出版後仍持續和不同階段的學校進行合作推廣,有助於臺灣文學的推廣及向下扎根。

此外,在聯合大學臺灣語言與傳播研究所黃惠禎的「在地文化與數位敘事」課程中,更可以看見臺灣文學在跨媒介領域中的應用。此課程仰賴學生在史料搜集、整理及分析等基本研究能力,同時在課程中協助學生加強數位技能的應用,如網頁設計、數位策展等數位敘事能力,並以在地題材為出發,選定聯合大學所在的苗栗地區中一處特定社區為敘述對象,不同於傳統較為制式的學術論文手法,改以數位科技介入社區,用以介紹或深化該地區的特色。此課程除了提升臺灣文學在跨媒介載體的應用,同時也與在地結合,期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該地區歷史及地方特色,對學生而言可增進其數位敘事能力及創造力,更可將在地文化保存並進一步向外傳播。此外,在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由江寶釵、王萬睿所開設的「地方知識、深度報導與紀錄片製作」的課程裡,同樣可以看到結合田野調查,並將研究做跨媒介應用的課程設計。由於是合授課程,因此可以結合不同老師的專業,分別由不同老師帶領,先從地方知識的田野調查開始,以中正大學所在的嘉義地區選定特定議題,並將議題脈絡化,有助於故事線的發展,其後再由紀錄片拍攝專長的老師,帶領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報導文學撰寫、紀錄片拍攝等實作課程,最終將研究成果以紀錄片的影像形式來展現。這樣的課程設計讓地方文化得以以傳統研究論文形式之外的影像、報導方式再現,同時也能讓學生在紀錄片美學、形式及製作各個環節接觸理論及累積實作經驗,使臺灣文學研究得以透過跨媒介的形式更加多元的呈現出來。

透過以上在「師資來源」、「課程類型與設計重點」、「特色課程」等面 向的分析,可以歸納出目前臺灣文學相關課程設計的四大趨勢:(1)課程類型 與該系所師資之研究專長密切相關,除卻必修課程以外,教師在選修課程的設 計上,基本上都會與自身的研究專長、補助計畫和關注議題相互結合。(2)課 程設計上基本符合該系所的重點發展方向,如: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 所的課程設計特色在於系所「跨國文化」的發展重點,試圖將臺灣擺放在世界 的脈絡中進行研究,因此曾開設如臺灣與亞洲大眾文學研究、華語電影專題、 臺灣文化與全球化議題等課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所的課程特色則偏向 「臺灣語文」的推廣與發展,因此課程中除卻文學部分,也開設如臺灣閩南語 詞彙發展、荷蘭語言與文化研究、東亞語言文化比較等臺灣語文相關課程;而 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則是因為系所分設兩組(文學組、史學組),因 此在課程特色上屬文史並重、相互輔助,除了鼓勵跨組別選修以外,也開設共 同選修課程如臺灣紀錄片專題、臺灣文化史專題、臺灣歷史與文學等文史結合 的課程。(3)近年來臺灣文學相關科系的課程設計跳脫單純的文學研究領域, 朝向與跨領域結合的方向前進,如多所學校開設臺灣電影、紀錄片、戲劇的相 關課程,以文學研究的基礎導入影像與劇場的分析,擴大領域至文化研究的面 向。(4)在本研究針對課程內容的統計結果中發現,理論課程佔所有課程開課 數的第二大宗,僅次於文學領域且比例相去不遠,目前各系所開設的理論課程 以西方文學理論為主要研究方法,並此為基礎作為臺灣文學研究的延伸。理論 課程的開課數量龐大,顯示出臺灣文學系所共有的理論焦慮,試圖引進西方文 學理論藉以脫離傳統中國文學系的研究框架,樹立此學科的主體性與特色,同 時亦期能與世界接軌。

總體而言,臺灣目前在臺灣文學教學的領域中,仍以文學作品為授課基礎,但古典文學及臺灣傳統語言文學的選文明顯不足,也顯示出投入該領域研究的教師或有缺乏,又或者因為學生普遍對於古典文學及臺灣傳統語言文學缺乏興趣,因此在文學推廣、教師開課與學生期待之間尚無法取得平衡。理論課程的開設頻繁,顯示出臺灣各相關系所共有的理論渴望與焦慮,一方面透過理論的使用,與西方學界進行交流與對話,另一方面也能藉以脫離傳統中國文學系的研究框架,但也必須留意西方理論在經過文化翻譯的過程後,是否仍然可以反映臺灣在地的文化生態,因此「臺灣理論」的知識建構與生產將是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是一。應用與跨媒介課程的多元性和在地性,也開拓出臺灣文學相關科系的發展性,愈來愈多系所重視學生在學院的學習與畢業後進入職場的銜接,以職涯發展為思考,開設的課程或與文化創意、影像、寫作、在地文化發展相互結合,提升學生修課意願與畢業後的就職選項,亦回應臺灣文學系所在大學教育中的定位,並培養學生將這塊土地上的養分轉化應用到各種產業的動力和實踐力。

三、 北美與歐洲的臺灣文學教學

除了臺灣以外,北美與歐洲各大學亦陸續開設臺灣文學相關的課程。1994 年成立的北美臺灣研究學會(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簡稱 NATSA)和 2004 年成立的歐洲臺灣研究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簡稱 EATS)為目前世界上兩大重要的臺灣研究學術組織,皆提供臺 灣研究者交流與對話的平臺,同時促使臺灣研究體制化和組織化,建立跨領域 的臺灣研究社群,並進行跨國與跨校的臺灣研究與教學之連結。就組織而言, NATSA 的執行團隊一年一任,多由研究生所組成,偏重人文研究,長期關注臺 灣社會與政治,而 EATS 則以七位已取得博士學位的研究者和教學者組成理事 會,兩年一任,偏重社會科學研究。由於研究趨向的不同,臺灣文學課程與研 究以北美大學為主,歐洲目前僅有少數相關專長的學者不定期開授課程。

一九九O年代隨著臺灣民主化的進程與臺灣文學系所的成立,北美大學亦 陸續開設臺灣文學相關課程,這些課程往往作為區域研究(area studies)的其 中一環,結合跨領域與跨國界的研究方法進行課程設計。就系所歸屬而言,臺 灣文學課程的開設系所多分布於兩大系所:(1)亞洲研究學系(Asian Studies),如: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加州大學 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等;(2)東亞語言與文學/文化/文明學 系,如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等,由此可知,臺灣文學課程 依其歷史發展與地緣政治之故,往往置放於東亞或亞洲的網絡系譜中思考。北 美大學的東亞研究系所多分為三組:中國及其他華語地區(如臺灣、香港、澳 門或新馬等)、日本與韓國,中國及其他華語地區研究(Chinese studies)向來 是東亞研究的發展主軸,自 2004 年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創立以來, 陸續在北美多所大學成立分支機構,投注資源推廣中國研究與語言文化,更鞏固中國研究在東亞系所的地位,然因各種政治因素已陸續退出北美大學。至於韓國研究近十年的快速茁壯,則與韓國國際交流財團(The Korea Foundation) 的運作有極大的關係,投入資金並在北美大學設立講座教授,積極推動韓國研究與教學,加上韓國流行文化的影響,吸引學生和研究者紛紛加入韓國研究的行列。臺灣文學歸屬於東亞系所的中國研究中,可見其邊緣位置與低能見度, 因此如何推動臺灣文學研究並永續發展仍待各方面的努力。

(一)師資來源

就目前北美大學的亞洲/東亞系所的師資來源,可分為三個不同的世代,彼此之間可見開啟與傳承之系譜。1全球臺灣文學研究者可參見 Taiwan Lit 所建置的學者名單,來源:http://taiwanlit.org/scholar- list,檢索日期:2021.05.28。第一代的前輩學者,多出生或成長在臺灣,且絕大多數為外文系出身,受到比較文學訓練,1石牧民,〈投其所好的譯筆——臺灣文學外譯在北美文化理論語境中的策略觀察〉,Taiwan Lit, 1.1(2020)。(來源:https://reurl.cc/N6j8Wm,檢索日期:2020.08.18)。由於所受的學術養成, 開設的臺灣文學課程以西方理論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並開啟北美大學教授臺灣文學之風氣,成為北美臺灣文學研究的先行者。其次為東亞研究相關領域出身 的中生代學者,他們多半受教於第一代臺灣文學研究者,對臺灣文學產生興 趣。不同於前輩學者,中生代的族裔與文化背景多元,也因此拓展臺灣文學研 究的範圍與趨勢。新生代學者則有不少是 2004 年以後在臺灣就讀臺灣文學研究 所,畢業後留學美國,並在當地取得教職,這些學者從碩士班起即受到臺灣文 學的紮實訓練,對於臺灣文學研究的深化與課程的創新有所貢獻,並且延續前 輩學者的努力,持續在北美學術圈推動臺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

(二)課程設計重點與系所歸屬

2017 年北美臺灣研究學會(NATSA)發起臺灣課程計畫(Taiwan Syllabus Project),公開徵求與臺灣相關的課程大綱,希冀在北美大學任教的老師能夠主 動提供相關資料,做為教材分析與資料庫建置之用。此課程計畫的啟動契機, 源自於臺灣研究社群對於臺灣是如何被講授、誰在教、在哪裡教等問題並沒有 全面性的資訊與理解,因而有執行此計畫之必要與迫切性。1Ta-Yang Hsieh & John Chung-En Liu, “Lessons from the Taiwan Syllabus Project: Findings and New Directions.” <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em>, 3(2020): 148.從此計畫的數據 分析結果來看,以領域為標準將所搜集到的 121 門進行課程分類,其中以東亞 和亞洲研究為最(51 門課程),其次為國際研究(21 門)、歷史(18 門)、中文 (17 門)和政治學(16 門)1同註 30,頁 150。,此數據顯示臺灣相關課程被視為區域研究的一 環,北美學界對於臺灣與其鄰近地區或者全球各地的國際關係相當關注,同時臺灣歷史、文化和政治也是焦點。就授課師資的職稱分類,106 位師資中有 16 位講授一門以上的科目,其餘只開設一門,同時師資以教授為最(36 位),其 次是副教授(27 位),從數據可知臺灣研究課程多為資深教師所開設,1Ta-Yang Hsieh & John Chung-En Liu, “Lessons from the Taiwan Syllabus Project: Findings and New Directions,” 149-150.在資源 有限且東亞系所多由中國研究所主導的情況下,提出臺灣研究課程實屬不易, 許多課程亦非常態性,往往僅開過一次或者多年才出現一次,因此此類課程多半由具有終生職的資深教授執行。

前述臺灣課程計畫以全面性的跨領域與跨校分析為準則,接下來將根據該 計畫所提供且具有完整課程大綱的 17 門臺灣文學相關課程大綱(如附錄)進行 細部分析。以課程領域劃分,隸屬於東亞研究和中國文學兩大領域,東亞研究 課程又可分為聚焦臺灣或以比較方式來思考臺灣的課程,單以臺灣文學為內容 的課程包括:“Variable Topics in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aiwan” (Shu-mei Shih, UCLA ,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Letty Chen,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 “Fiction and Film from Modern Taiwan” (Christopher Rea, UBC) , “Colonial Taiwan” (Bert M Scruggs, UCI) ,“Envisioning (Post-)Coloniality: Taiwan and the Cultural Imaginary” (Chien-hsin Tsai, UT-Austin)等,從時間軸來 看,多以現當代文學為主軸,少數課程聚焦在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將臺灣文學 放在比較或跨域的框架來教授的課程包括:“Modern Institution of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Taiwan” (Yvonne Chang, UT-Austin), “Global Chinese Literature: Taiwan, HK, US” (Susan Wan Dolling, UT-Austin), “Trans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Malaysia, Hong Kong, Macau, Tibet, Taiwan” (Brian Bernards, USC)等,與 臺灣進行對照、比較或影響性思考的區域涵括中國、香港、澳門、西藏和美國 等,就地緣政治而言,這些區域在歷史與政治經濟上多與臺灣有密切關係。納 入中國文學(Chinese)領域架構的課程,例如:“Reading Taiwan” (Andrew F. Jones, UC-Berkeley), “The Literature of Taiwan” (Kirk A. Denton, OSU), “Modern Literature of Taiwan” (Michelle Yeh, UC-Davis), “Taiwan Literature and Film” (Liana Chen,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等,儘管這些課程歸屬於中國文學的 架構中,並不代表將臺灣文學視為中國文學的一部分,或者從文學史的角度將 臺灣文學放在中國文學的系譜上思考,主要是跟該系所的課程架構較有關聯, 如同前述討論所指出,臺灣(文學)研究在東亞系所隸屬中國(文學)研究, 從課程內容來看,這些臺灣文學課程仍以臺灣為主進行講授。

就北美大學的臺灣文學課程設計而言,具有下列三個特色:(1)以文學史 與各時期文學發展為主軸的通論式(survey)教法,受限於課程時間與開課頻 率,往往僅能利用一門課涵蓋臺灣文學的各個面向,因而以文學發展為基礎, 設計通論式的課程內容,各個時期擇一兩位代表作家作品為例,讓學生了解臺 灣文學的時代特色與發展趨勢。然而,儘管以通論式進行,古典文學與日治時 期仍顯少著墨,多將重點放在戰後或者現當代。(2)臺灣文學與電影並重,由 於語言之故,許多臺灣文學課程僅能以翻譯本的文學作品或者有英文字幕的電影作為教材。目前現有的臺灣文學譯本,主要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當代臺灣文學英譯》執行定期定量的翻譯計畫,亦有少數譯者或國 外出版社在從事臺灣文學的翻譯,然而數量相對不足,速度亦無法跟上臺灣書 籍出版的腳步,更多的作家與作品題材仍待開發,因而目前能夠用來教學的臺 灣文學作品有限。此外,除了語言限制以外,由於科技發達,閱讀人口持續降 低,影像成了唾手可得且容易接收的媒介,臺灣文學搭配臺灣電影進行教學, 基於跨媒介教學的基礎之上,亦可吸引更多學生修課,透過影像立即認識臺 灣,感受臺灣。正因為教學的需求,北美大學培養出來的東亞系博士往往都能 兼顧文學和電影研究,並應用至教學現場。(3)課名以華文文學作為包裝,綜 觀臺灣文學相關課程,課名出現「臺灣」兩字的大約佔一半左右,另一半則以 現代華文文學(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進行課程名稱的包裝。在東亞系所 的課程規劃中,臺灣文學除了與中國文學進行角力之外,學生的修課意願仍是重點,當學生對臺灣沒有任何先備知識,甚至連臺灣何在都不清楚的狀況下, 善用課名包裝或者以比較、跨域的方式來講授臺灣文學,能夠吸引學生修課, 增加認識臺灣文學的意願。

臺灣文學課程的教材內容,大學部的課程往往以「通論式」教法進行,以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Andrew F. Jones 所開授的「閱讀臺灣」(Reading Taiwan) 為例,先透過臺灣史的閱讀作為基礎,再以順時性的方式,搭配各時期重要的 臺灣文學作品與電影,依時代分為清領、日治與戰後,同時納入議題式的架 構,包括城市與鄉村、原鄉書寫、現代主義、鄉土文學、臺灣新電影與後現代等,閱讀的文學文本如楊逵〈送報伕〉、佐藤春夫〈魔鳥〉、鍾理和〈原鄉人〉、 白先勇《臺北人》、王文興《家變》、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朱天心《古都》 等經典作品,指定觀賞的電影如李行《王哥柳哥遊臺灣》、王童《香蕉天堂》、 侯孝賢《悲情城市》、楊德昌《一一》等臺語電影與新電影的代表作,從這樣的 教材設計來看,與臺灣文學系所的「臺灣文學史專題」、大學部或通識課程的 「臺灣文學導論」相去不遠,以單一作品介紹某一特定時期的文學發展。然而 不同之處在於,「閱讀臺灣」這門課從最初開始,每週皆搭配閱讀 Denny Roy 的 臺灣史專著 Taiwan: A Political History (2003),先讓學生了解臺灣歷史,再進入 臺灣文學的閱讀與電影的觀賞,此為北美大學臺灣文學課程的常態教學模式, 補充大量的歷史知識有助於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與深層意義,同時也能藉 由閱讀與觀影,認識臺灣。

研究所課程部分,多以特定主題、理論或以時間作為斷代來設計,深化臺 灣文學的歷史脈絡與文本細讀,試圖在課程中引導研究生探究臺灣文學不同面 向的研究取徑和新興議題。以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張誦聖所開設的「中國與臺 灣的現代文學生成」(Modern Institution of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Taiwan)為 例,此課程將文學視為一種現代社會的產物,將文學史、理論與相關的論述性文章作為基本的閱讀材料,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 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辨和從事學術研究所需具備的能力。課程前半段,以日治時 期臺灣文學的史觀和論戰為討論主軸,閱讀當時的史料如島田謹二討論臺灣文學的篇章,搭配當代的研究成果如吳叡人、周婉窈及陳培豐等學者的專著,此外也納入中國學者如汪暉等對臺灣文學提出不同觀點的文章加以對照。後半部則進入中國當代文學的討論,閱讀洪子誠、趙樹理及蔡翔等人探究中國當代文學生產與美學的論述。此課程將臺灣與中國並置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在當代時空下,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形成與建構受到不同的政治驅力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產生獨自的文學景觀,藉由理論篇章的閱讀與思辨,研究生能對此領域的研究概況通盤了解,並養成反思相關議題的研究侷限和其他可開展之面向。

(三)教材內容與特色

將臺灣課程計畫中 17 門臺灣文學課程教材內容加以分析統計,文學的部分,出現頻率較高的作家與作品包括黃春明《蘋果的滋味》、《莎喲娜拉再見》、 〈兒子的大玩偶〉、白先勇《臺北人》、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朱天心《古 都》、楊逵〈送報伕〉、鄭清文〈三腳馬〉等,主要聚焦在 1960-1980 年代臺灣 文學作品;電影則以《海角七號》、《一一》、《跳舞時代》、《飲食男女》、《養鴨 人家》、《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悲情城市》、《愛情萬歲》、《你那邊幾點》、 《賽德克巴萊》等作為指定觀賞的文本,新電影時期的電影導演如侯孝賢、楊 德昌和蔡明亮為主要關注對象,因《海角七號》創台灣電影票房新高之故,魏 德聖的作品也逐漸受到重視。綜觀而論,文學選讀的原則以經典且有翻譯本的 作品為主,偏重現當代文學(至 2000 年左右為止),古典與日治時期較少著 墨,除了已有大量作品翻譯的吳明益以外,千禧年後出版的作品與新世代作家 也鮮為人知。目前臺灣文學館外譯計畫已累積一定數量的譯本,以 Cambria Literature from Taiwan Series 為例,1此臺灣文學翻譯出版計畫由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林巾力教授策劃與主編,與國立臺灣文學 館、國家人權博物館及臺灣師範大學共同合作,並由美國 Cambria Press 出版,此臺灣文學書系 訊息,請參閱出版社網站: <a href="https://www.cambriapress.com/taiwanlitbooks.cfm?fbclid=IwAR2nrcaOz3iPdS7VacqcgmyCcQc760J4">https://www.cambriapress.com/t...</a> QnjfyXPaSdKFHUyNiFDxEl-WFHM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A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2020)1Shitao Yeh. <em>A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em>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Lupke, Cambria Press, 2020.與《臺灣文學讀本》(日治篇)(A Taiwanese Literature Reader, 2020)1Nikky Lin, editor. <em>A Taiwanese Literature Reader</em>. Cambria Press, 2020.等通論式讀本,又或議題導向的文選如以白色恐怖為 主題的 A Son of Taiwan: Stories of Government Atrocity (2021)1Howard Goldblatt and Sylvia Li-chun Lin, editors. <em>A Son of Taiwan: Stories of Government </em><em>Atrocity</em>. Cambria Press, 2021.Transitions in Taiwan: Stories of the White Terror (2021)1Ian Rowen, editor. <em>Transitions in Taiwan: Stories of the White Terror</em>. Cambria Press, 2021.,以及聚焦酷兒文學的 Queer Taiwanese Literature: A Reader (2021)1Howard Chiang, editor. <em>Queer Taiwanese Literature: A Reader</em>. Cambria Press, 2021.等,若能成為北美大學的主要教材,將可 深化臺灣文學課程內容,立基於臺灣文學史的基礎之上,且能補充日治時期的 作家作品,同時輔以既有的臺灣文學選集如 The Columbia Sourcebook of Literary Taiwan(2014)1Sung-sheng Yvonne Chang, Michelle Yeh, and Ming-ju Fan, editors. <em>The Columbia Sourcebook of Literary Taiwan</e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文本分析與文學研究兩者相輔相成,必能使臺灣文學課程更 為完整且系統化。就教材選文的文類而言,以小說為主,現代詩和散文較少納 入教材,小說為西方文學的主流,其敘事性也較容易吸引讀者閱讀,此外也和 翻譯作品和讀本編選有關,未來臺灣文學的外譯亦可朝此方向進行思考,增加 現代詩和散文的翻譯並進行推廣。從議題與研究框架觀之,因臺灣歷史發展之 故,後殖民與後現代的方法論至今仍為顯學,伴隨著長久以來的國族認同與主 體性建構,接續 1980 年代以來的多元文化想像,舉凡性別、族群或階級等議 題,乃至二十一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華語語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皆是目 前臺灣文學的重要研究框架。

不同於北美地區已累積一定數量的臺灣文學課程,歐洲地區仍有待開發, 如同前述歐洲地區的臺灣研究主要以社會科學為主,這樣的趨向也反映在教學 上,因此臺灣文學或文化相關的課程屈指可數。現今唯一􏰀在且常態性開設的 臺灣文學與文化課程的教學機構為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Centre of Taiwan Studie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儘管其他歐洲大學的臺灣文學或 文化研究者也有相關課程內容的講授,但並非定期開課,同時也受經費、學校 政策與學生興趣影響,難以永續經營。目前 SOAS 臺灣研究課程中,與文學和 電影相關的課程包括“Culture and Society of Taiwan”、“Modern Film from Taiwan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 “New Taiwan Cinema and Beyond”等三門課,皆由張 必瑜所開設,從課程內容可知,主要以電影文本為教材,並以主題的方式進行 討論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家庭與性別、族群與移動、語言、教育、流行文 化、媒體、地方與國家認同等,除了電影史、理論與研究方法以外,其餘的仍 以通論式進行。此外,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在 2018 年成立北英國臺灣研究中心(The Northern Institute of Taiwan Studies), 聘任五位臺灣研究專長的師資,此中心隸屬於亞洲太平洋學系(Asia Pacific Studies),因此目前的課程設計多以亞洲太平洋或者東亞作為思考框架。舉例來 說,“Taiwan in the Asia Pacific”此門課,即是將臺灣放在亞洲太平洋的脈絡下進 行教學,涵括南島臺灣、海洋臺灣、從原住民到新住民以及後殖民臺灣等面 向,閱讀材料包括夏曼・藍波安、吳明益、楊小娜等人的作品,此課程大抵而 言是以臺灣的社會與歷史為導向,佐以文學和電影輔助教學1此課程大綱與教材內容,由授課教師 Dr. Ti-han Chang(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提 供,並分享她在歐洲教授臺灣文學的經驗,在此致謝。。除此之外,聚 焦臺灣文學或文化的課程仍有待開發,由於此中心的創立和堅強的師資陣容, 或可成為未來英國的臺灣研究與教學重鎮之一。

整體而言,除了前述的兩所學校以外,歐洲大學多半缺乏以臺灣研究為主 要專長的師資,因此在教學與課程設計上無法有所發揮。教學往往以單一課程 為主,較無系統性的課程規劃,學生也難以深入理解臺灣並進行相關研究。目 前許多歐洲大學透過活動的舉辦(如講座、電影節等),結合課程內容,吸引學生修課,成為有效且能夠長期經營的策略,邀請講者人選尤其重要,學界、文 化界或政治圈的知名人士經常是此類活動成功的主因之一1Dafydd Fell; Gunter Schubert; Sung-Sheng Yvonne Chang; Lev Nachman; Ming-yeh T.Rawnsley; and Kharis Templeman. “The state of the field of global Taiwan Studies institutions: A time for optimism or pessimism?”, <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em>, 1.2(2018): 374.,例如德國杜賓根 大學歐洲當代臺灣研究中心長年舉辦的臺灣紀錄片電影節,每年邀請導演赴德國,與當地觀眾進行映後座談,即可有效推廣臺灣電影與文化。此外,SOAS 每年舉辦的臺灣研究夏季學校(summer school),課程內容多元,邀請學者與文 化生產者(如導演、作家等)和學員面對面交流與討論,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連結跨校與跨國的學生與教師,亦可增加臺灣研究在歐洲的能見度。相較於北美大學臺灣文學教學與研究的歷史與能量,歐洲不論在師資、課程或者臺灣文學的推廣上仍有許多不足,一方面北美大學的模式或可提供歐洲教學者參考, 另一方面或可結合歐洲臺灣研究學會的學術網絡,並與國內的臺灣文學系所連 結,進行跨國合作、課程開發與臺灣文學的推廣。

四、 結語和建議

根據上述臺灣與歐美大學所開設之臺灣文學課程分析結果,各有其優勢以及可再擴展或增加之處,三個區域的課程設計亦可相互學習與支援。就課程分析計畫本身而言,目前搜集的資料仍不完全,例如北美與歐洲大學的樣本數不足,事實上在兩地所開設的臺灣文學課程絕對多過於 NATSA 所匯集的資料, 但由於國外大學的課程系統並未如臺灣完善和公開,難以全面網羅,有待以各 個擊破的方式,一一向臺灣文學研究學者詢問,土法煉鋼慢慢累積課程大綱與 材料。此外,目前此計畫的分析結果主要集中在課程設計,教材的編選、學生 人數與來源或者整個系所的課程架構等等亦是未來可再加強的面向。

從課程設計重點與特色來看,臺灣與國外大學所開設的臺灣文學課程可相 互借鏡。以議題而言,臺文系所課程所涵蓋的議題多元,舉凡以時間分期或以 議題思考,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以時間分期而言,斷代式的教法(古典、日 治、五O年代、六O年代⋯⋯等)能夠彌補目前歐美大學以通論式為主的講授 方式,深化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學發展,且能閱讀更多作家作品,以了解該時期 的文學面貌。從議題來思考,歐美大學亦可汲取臺文系所的優點,擇以特定與 該地相關的議題結合,如北美的族群/移民/性別議題等,歐洲亦有相似的情 境,從議題出發選擇相關臺灣文學作品,更能引起歐美學生的共感經驗,進而 思索在同一議題之下,臺灣與其所處地區的同異之處。從歐美反思臺灣,歐美 大學的東亞研究或者跨域視野,是目前臺文系可拓展的範圍,例如臺灣與中國 的比較研究,將臺灣放至東亞/亞洲的網絡中,或者臺灣與其他華語語系地區 的比較(如香港、澳門、西藏等),以史書美所提出的「關係的比較學」 (relational comparison)或者新興的全球南方研究(Global South Studies)為框 架,將臺灣置於世界史的脈絡來談,皆可拓展目前多聚焦臺灣本地的臺灣文學 研究視野,使之不僅止於立足在地,同時也邁向世界,亦可理解臺灣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動態連結。

此外,在北美跟歐洲臺灣文學課程短少的情況下,臺灣文學系所或可提供相關協助,建立跨國的教學研究網絡。受惠於科技發達,跨國共同開課或者邀請其他地區的學者進行客座演講成為可能,不同地方的臺灣文學研究者可針對其學術專長與其他學者合作,交換訪學計畫或者線上課程都是可行的方式。臺文系所二十多年來累積的教學成果,也可分享給歐美大學的教學者,藉由課程模板的設計,進行資源共享。此外,亦可舉辦相關研討會、講座活動或電影節等,邀請臺灣學者/作家/導演至國外訪問,或者到學者赴國外參加研討會的行程中,同時進行課程教學或演講,一方面能提供臺灣的經驗與視角,另一方面亦可減輕該校和授課教師的負擔,透過資源整合,發揮推廣臺灣文學的最大效益。至於結構性的問題,如系所內部不同領域的角力、資源與經費、招生與修課學生來源等,則須透過歐美大學的教學者持續努力。

最後,回到臺灣內部臺灣文學系所的發展,少子化與招生困境是我們當前 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教學方面我們或可從教學內容與向下扎根兩方面著手。學 生進入大學部或研究所擇以臺灣文學為專業,必有其興趣的考量,除此之外, 職涯發展亦是我們在進行課程規劃時需要納入思考的面向,臺文系所培養出來 的畢業生所要具備的能力以及能夠進入的產業為何,目前許多系所都開始開設 應用與實作課程,此即回應產業需求的方式,未來的課程規劃也可朝此方向思 考。另外,向下扎根也是下一階段臺灣文學教育的趨勢之一,除了大學部與研 究所專業課程以外,通識課程或者與高中端教師合作的彈性課程等,從國小至 高中的教科書中臺灣文學作品的編選,乃至 108 課綱上路後所進行的課程改革 與實踐亦是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近來在既有的臺灣文學系所之外,亦有 數所學校成立臺灣文學相關的學位學程,如中興大學臺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 程,以跨領域和跨文化為導向並結合數位科技與實作的課程設計,以增加學生 修習臺灣文學課程的機會與意願,也能改善目前臺文系所面臨的招生問題。回 望過去二十多年來,從初創時期的艱辛,直到現在臺灣文學完善的體制化,開 創之後必要傳承,永續經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附錄:北美臺灣研究學會(NATSA)臺灣課程計畫(TSP):臺灣文學課程



參考資料

1. 專書

(1) 王萬睿,〈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的設立〉,《2002 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2) 教育部中教司,《普通高級中學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2005.06)。

(3) 教育部中教司,《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2009.08)。

(4) 曾巧雲,〈焦點人物:見證臺灣文學建制化的第 1 代臺灣文學學者——陳萬益〉,《2008 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

(5) 彭瑞金,〈從「鄉土文學」到「臺灣文學」〉,《2002 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6) 葉海煙編,《臺灣學入門》(臺北:五南文化,2011)。

(7)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2006.06)。

(8) 鄭邦鎮,〈回首臺灣文學系的來時路〉,《2002 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9) Chang, Sung-sheng Yvonne, Michelle Yeh, and Ming-ju Fan, editors. The Columbia Sourcebook of Literary Taiw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10)Chiang, Howard, editor. Queer Taiwanese Literature: A Reader. Cambria Press, 2021.
(11)Goldblatt, Howard and Sylvia Li-chun Lin, editors. A Son of Taiwan: Stories of Government Atrocity. Cambria Press, 2021.
(12)Lin, Nikky, editor. A Taiwanese Literature Reader. Translated by Chris Wen-Chao Lin, Darryl Sterk, Edward Vickers and Kyle Shernuk. Amherst: Cambrai Press, 2020.
(13)Rowen, Ian, editor. Transitions in Taiwan: Stories of the White Terror. Cambria Press, 2021.
(14)Ye, Shitao. A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Lupke. Amherst: Cambrai Press, 2020.

2. 論文

(1) 期刊論文

邱貴芬,〈新世紀臺灣文學系所面臨的挑戰〉,《臺灣文學研究》第 2 期 (2012.06.01),頁 17-29。

陳萬益,〈臺灣文學的體制化、學科化與正常化:二十年來的課題與省 思〉,《臺灣文學研究》第 2 期(2012.06.01),頁 9-16。

Fell, Dafydd; Gunter Schubert; Sung-Sheng Yvonne Chang; Lev Nachman; Ming-yeh T.Rawnsley; and Kharis Templeman. “The state of the field of global Taiwan studies institutions: A time for optimism or pessim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 1.2(2018): 371– 394.

Hsieh, Ta-Yang & John Chung-En Liu, “Lessons from the Taiwan Syllabus Project: Findings and New Dire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 3.1(2020):147-156.

(2) 學位論文

陳銘凱,〈文學教育的臺灣本土化:析論當前高中國文教材中臺文作品的編選及臺灣文學師資之培育〉(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2004)。

3. 報紙文章
立法院,〈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第 84 卷第 5 期,1995.1.4。

4. 電子媒體

石牧民,〈投其所好的譯筆——臺灣文學外譯在北美文化理論語境中的策略觀察〉,Taiwan Lit, 1.1(2020)。(來源:https://reurl.cc/N6j8Wm,檢索日期:2020.08.18)。

成大臺文系,〈永續臺灣放眼世界 成大臺文系 20 週年慶賀〉,成功大學新聞中心。(來源:http://news.secr.ncku.edu.tw/p/404-1037-215293.php,檢索日期:2021.05.22)。 林淇瀁,〈從生根之地再出發——我與真理臺文系的不解之緣〉。(來源: https://reurl.cc/j5k4xm,檢索日期,2020.09.05)。

5. 線上資料庫

中正大學開排選課系統,來源:https://kiki.ccu.edu.tw/~ccmis... 中興大學課程查詢系統,來源:

https://onepiece.nchu.edu.tw/c...

臺灣文學研究人力著論目錄資料庫,來源: http://www3.nmtl.gov.tw/researcher/index.html 國立成功大學課程資訊與選課系統,來源:https://course.ncku.edu.tw/

國立政治大學課程查詢系統,來源:https://qrysub.nccu.edu.tw/ 國立清華大學課務組,來源:http://curricul.site.nthu.edu.tw/p/406-1208-138307,r1211.php?Lang=zh-tw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開課課程查詢系統,來源: https://webap0.ncue.edu.tw/DEA...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開課資料查詢系統,來源: https://ecs.ntcu.edu.tw/pub/Tc...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查詢系統,來源: https://apstu.ntue.edu.tw/Secu...

國立臺灣大學課程課綱查詢系統,來源: https://nol.ntu.edu.tw/nol/cou...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查詢系統,來源: http://www.aa.ntnu.edu.tw/cour...

國立聯合大學課程資訊查詢系統,來源:https://curr.nuu.edu.tw/p/404-1076-11586.php

清華大學臺文所,社群成員,來源:http://www.tl.nthu.edu.tw/p/412-1399-13888.php?Lang=zh-tw

清華大學課程查詢系統,來源:http://curricul.site.nthu.edu.tw/p/404-1208-102114.php?Lang=zh-tw

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來源:https://putaiwan.pu.edu.tw/app...

靜宜大學選課手冊暨課程綱要查詢,來源: https://alcat.pu.edu.tw/2011courseAbstract/main.php
Centre of Taiwan Studie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來源:https://www.soas.ac.uk/taiwans...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歐洲臺灣研究學會),來源: https://www.eats-taiwan.eu/

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北美臺灣研究學會),來源: https://www.na-tsa.org/

Taiwan Lit,來源:http://taiwanlit.org/

Taiwan Syllabus Project, 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臺灣課程計畫,北美臺灣研究學會),來源: https://taiwansyllabusprojectnatsa.wordpress.com/

The Northern Institute of Taiw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北英國臺灣研究中心),來源: https://www.uclan.ac.uk/schools/humanities-language-global- studies/norits/index.php

Sidenote

Footnotes